戰爭狀態與災難狀態的伙食考察
照雷馬克的說法,對士兵來說伙食跟彈藥有同等的重要性。對於研究戰爭的人,伙食問題值得多討論。
以下是本人獨自關於緊急狀態下攜帶糧食跟野外調理的考察,也是本人打包急難裝備的依據,不認同的人應該也有,總之打出來給各位參考。
1.戰爭狀態與災難狀態
本文主要分成兩大緊急狀態來討論關於伙食的問題,一是戰爭狀態,二是災難狀態。
這兩類緊急狀態下,民間組織的活動大致可分為:
1-1.戰爭:
自力偵察、作戰與各種行動。
正規軍的後方支援。
1-2.災難:
受困時的求生。
搜救其他生還者。
外出求援。
救難中心的支援。
2.作戰行動、前線基地、後方基地
關於伙食的需求分類,我個人定義大概分為這三類:
2-1.作戰行動:依靠攜帶糧食進行長時間長距離遠離基地的活動,途中再補給可能微弱,尤其指徒步活動。
2-2.前線基地:提供作戰行動前後的單位休息與再補給的基地,單位自此出發行動與返回休息,並在此進行補給。有物資儲存能力,但主要依靠後方基地運來的補給品補充庫存。
2-3.後方基地:可以任意取得所需物資的安全的後方基地。
3.戰爭狀態:
3-1.作戰行動:
長距離的徒步作戰行動中受限於裝備的重量限制跟戰爭中要求隱密行動,生火進行野外調理需求要壓到最低,裝備也要減輕重量與體積。
因此,攜帶糧食應該符合以下的需求:
1.拆開即食,不需調理:需要加熱的快煮麵或是乾燥米等等全部都出局。
2.不需要食器:也就是說用手拿著就吃,需要叉子或盤子之類的玩意如美軍MRE也全部出局。
3.質量緊密,單位熱量高:也就是說食物本身得壓縮的夠緊,像是乾麵或餅乾之類的東西雖然不少符合前兩者,但體積上就出局了。調理包或罐頭等有水分的也出局。
4.食用後的包裝垃圾可以縮小體積帶走:這是為求行蹤隱密不能留下垃圾。除此之外背包內容物的重量跟體積也可隨著行動時間越來越少,多出的負重可供行動中收集各種物品使用。硬式罐頭前面就出局了在這邊更不行,食品包裝中有附塑膠小盒的那種也要避免,一些調理包拆開食用完畢後會留下油漬不利回收也是要出局。最好就是塑膠袋或鋁箔袋裝的乾燥食物,吃完把包裝揉一揉就可以收好,也不會弄髒裝備。
主食中符合條件的大概只有台灣的口糧餅乾、老共的壓縮乾糧、日本的CalorieMate,還有巧克力條之類的玩意,總之就是用簡單包裝裝著,壓縮緊實,充滿熱量、可長期保存的乾燥澱粉塊。
其他副食符合條件的還有可食用的種子(如花生或核桃等),果乾菜乾,肉鬆肉乾之類的玩意。有水分的東西基本上全部出局。
飲品類方面,我個人是使用冷泡熱泡皆可的綠茶包還有運動飲料粉末。咖啡跟可可粉之類的在低溫的冷水中化不太開所以出局。但配茶或咖啡用的糖包因為必要時可直接吃是OK的。
餐具大概除了基本的水壺鋼杯組外,我個人只攜帶一種刀叉匙三合一的Spork一根,這就很夠了。但木製筷子還不太佔體積跟重量,帶一組也無妨。因為食物都是用手吃,嚴格來說餐具用不上,但行動中偶爾有餘暇可以煮茶或打野味時,有餐具還是比較好。
因為不需要生火,雖然基本的救命生火組合如打火機、打火石、火柴等還是要帶著,但爐子之類的玩意可以免了。本人的判斷是還有重量空間的話帶一罐200g~300g前後固態燃料罐頭以防萬一就好,否則一小塊緊急求生用的蠟燭即可。
重量計算,現代壓縮口糧餅乾大概都可以達到100g有400大卡的水準,重勞動的成年男子一天大概需要4000~5000大卡,粗估主食跟副食搭配後一天大概需要1~1.5kg左右的伙食重量,想抵達距前線基地三天路程的地方作戰,來回六天加上保險一天的話,大概需要7~10.5kg的伙食重量,水則另計。
以稍微鍛鍊過的合格步兵大概可以攜帶40kg重量行動來說,扣掉其他裝備應該還算在可承受的範圍,但要再往上就有困難了。
上述本人採用這種全部依靠乾燥口糧的作法有個難點是需要意志力,只吃乾糧的生活要做點適應訓練。雖然可以大幅度減少用餐的時間跟麻煩,但用餐的樂趣會喪失掉。
平日就偶爾挑戰乾糧生活可以幫助在實際要這麼做的時候更適應。
3-2.前線基地:
前線基地就需要替過完數日乾糧生活歸來的單位提供熱食。但因為補給來自後方,對於伙食的選擇還是需要做點限制。
1.保存容易:要自後方運輸而來又要在前線的簡陋設備中儲存,容易腐壞的東西是不行的。
2.調理快速而方便:這是為了要節約有限的熱源燃料,同時也減少所需設備跟時間。
3.運輸容易:因為要從後方運來,容易損壞的東西是不行的。
總合考察起來,美軍為首的現代軍隊自熱MRE是很好的選擇。
市售品中大概就是罐頭食品、調理包等,跟MRE一樣打開就可以吃的食物。
其次就是只需要熱水就能搞定的泡麵、燕麥、奶粉、乾燥蔬菜、湯包等沖泡食物。
因為都是包裝好的固定菜單,如果有個能用這些東西混合調理作出菜單的廚師,會相當有利。
需要的餐具大概也是簡易的刀叉匙加一個鋼杯或餐盤就好。
調理器具的話,在前線基地,可煮食多人份的大鍋跟液體燃料汽化爐、瓦斯爐等就相當有用。但採用MRE時,那大概也只是拿來煮熱水泡咖啡跟茶而已。
燃料方面除瓦斯跟油料外,木炭還勉強可以,要減少生火產生的煙霧所以要避免使用木柴等燃料,除非已經做好防煙對策。
美軍在阿富汗的戰鬥前哨COP大概都屬於我說的這種前線基地。對民兵來說,一輛夠大的卡車或巴士等貨車就可以作為十人級單位的機動前線基地。
有在國軍服役經驗的人會碰上的小蜜蜂,可說是提供前線基地等級伙食服務的專家。
至於設備更豪華的野戰廚房或餐車雖然能提供的服務更好,但由於有更方便的MRE、包裝罐頭食品與速食食品的競爭,加上廚房或餐車本身有運輸限制,最近的戰爭中其必要性是越來越少了。
3-3.後方基地:
有充足物資的後方基地的伙食問題,主要是必須減少將補給品運輸到前線基地途中的浪費。
這些負責運輸的腳伕人員,因為要運輸作戰行動用跟前線基地用的補給品(除了食物還有彈藥跟藥品等等),最好就是同樣依靠這些補給品來行動。
若是為求隱密或地形破碎,要使用人力運輸時,為了避免腳伕能攜帶的裝備重量中被腳伕自己的伙食給佔去大部分,本人建議腳伕採用跟作戰行動單位一樣水準的攜帶乾糧,這樣才能騰出更多重量來運輸補給品給前線基地。
運輸腳伕(但不一定徒步,有自用推車、腳踏車、機車或汽車更好)雖然跟作戰單位或是偵察單位比起來被敵人開火的機會要少很多,但也是各種作戰行動的命脈。
如果各位有點怕死(這很正常,不丟臉)但又想有點貢獻的話,本人推薦擔任這種運輸腳伕。
一直到二十一世紀,很多正規軍在執行作戰時都還會花錢募集或強徵腳伕來幫他們運輸物品,有時就算你不願意也會被抓去當腳伕,所以可說腳伕大概是一般老百姓在戰時最有機會擔任的前線職務。
有點作腳伕的知識跟概念,在戰時是很容易派得上用場的──笨手笨腳的腳伕,命也不長,特別是空中攻擊跟游擊攻擊很喜歡抓這種後方補給縱隊來打。
就我讀的戰史中,因為跟大批的補給品待在一起,負責販賣、購買、運輸糧食的正規或非正規人員,從補給品中拿點東西自肥外,盜賣、橫流補給品的狀況是層出不窮,不分古今東西可說普遍到人性本賤的程度。如果你一開始就動機不純正,其實自願擔任這種腳伕也可以撈點好處。
3-4.個人的補充考察:
除了一些學理性的現代研究外,我從日本戰國時代陣中食(翻譯成現代語就是「野戰口糧(Field Ration)」)的相關記載中學到不少。
戰國時代日本最極限的陣中食就是兵糧丸,這玩意跟CalorieMate等一樣,總之就是將各種營養跟熱量食品壓縮作成丸子。
其他一些陣中食的經驗歸納,大概也就是好攜帶、不易腐、不需食器跟調理的食物最受歡迎,像是燒餅、鹼粽之類的玩意,作為陣中食的評價很好。
西方的歷史中則顯示外殼堅硬的雜糧麵包跟肉乾是旅人的主食,軟軟的小麥白麵包雖然好吃其實沒什麼營養又容易發霉。以前的人飲食生活品質遠不比現代人,相當單純,甚至是一生吃這些玩意。
就我的詮釋,這表示人不需靠什麼好吃伙食也是能活得很好還能參加歷史上著名的大戰。所以本人在啃乾糧或速食產品的時候,就會在心中想起這些古人,以強化自己的意志力跟減少對伙食的抱怨。
雖說這跟野戰口糧越來越進化的現代文明有些背道而馳,但不管是怎樣科技跟文明怎樣進步,就算野戰口糧可以極限壓縮到如《七龍珠》的仙豆,要每天吃每餐吃,相信還是需要一點意志力。
4.災難狀態:
4-1.作戰行動:
為了方便所以跟戰爭狀態一樣使用作戰行動(Operation Aciton)。
災難中的作戰行動包含單純的孤立受困,還有外出求援,以及搜救其他生還者等。
本人的意見是跟戰爭狀態下的作戰行動伙食選擇相同。裝備保有最大限度的重量效率是重點。
受困的狀況,有各種實證顯示,健康的成年人不吃東西只喝水,只要不失溫或受傷等等,在原地不動節省體力,可以撐個十天以上沒問題。一天只吃一餐就可以再延續生命很久,就算只是少量的餅乾跟糖果也行。
外出求援與搜救的狀況則更是要保有機動力,攜帶糧食的重量與體積跟戰爭狀態中的作戰行動相同,要壓縮到極限。唯一的不同是考慮到要救援其他生還者時,應該攜帶比自己本人需求還要更多的補給品,以分食給搜救到的生還者。
總之一樣,拆開就可吃的乾糧最佳。
4-2.前線基地:
災難中的前線基地是救援跟重建的中心。照我蒐集到的若干採訪報導跟志工回憶,這種簡易救難中心時常是原本成立者一念發起臨時建立,卻之後就一直營運好幾個月之久,成為災區的中心。
所以災難中前線基地的伙食供應可說是一大重點,周圍的難民跟救難人員與志工的士氣可說全部維繫於此。越高的伙食品質越好。
話雖如此,在大規模災害中百廢待舉、設備也很有限的狀態,災難發生後初期,前線基地最需要的還是MRE之類運輸保存食用都很方便的包裝食品,其次才是用熱水就能沖開的速食食品。
不過跟戰爭狀態不同,因為生火不受限制,液態燃料汽化爐跟瓦斯爐依然派得上用場外,其他所有熱源來源都管用。特別是容易就地取得燃料的各種野外生火技術會派得上用場。
另外跟戰爭中的部隊前線基地不同,難民中會有很多老弱婦孺,以及傷患跟病患,所以伙食補給品的選擇也必須考慮到這些人種的需求。像是嬰兒需要奶粉,老人啃不動硬餅乾而需要湯粥類的食物等等。
但這種選擇就需要豐富的經驗跟專業,遺憾的是這已經超出本人的知識跟常識範圍,如果各位有認識在醫院負責伙食業務或是有災難志工經驗者,就向他們請教一下,他們比較有專業。
各位想要捐助救災物資的時候,食物類也是儘量以包裝或速食食品為主,生鮮蔬果等保存不易,或麵粉、米袋之類還要分裝分配,沒處理過也不能食用的食物,都要避免。
作為前線基地的營運人員,可能的話,在狀況稍微有餘裕(大概是未知受困生還者的存活黃金期已經完全過去之後),儘快建立一個設備完善的廚房將會對狀況很有幫助。
餐車或野戰廚房在這種狀態會非常活躍。特別是餐車如果在幾個前線基地之間自力巡迴,有限度的提供不同於包裝食品的伙食,則既可以提振士氣,又不至於消耗太多的運輸補給能量。
4-3.後方基地:
救災的後方基地主要的問題跟戰爭的後方基地差不多,困難的事情是將會面對大批種類跟數量還有包裝雜七雜八的救援物資,還要統計各個前線基地的需求來進行分配,也必須過濾掉很多沒有用的東西。
如果各位從事過類似的業務,就會感受到運輸跟補給是一門偉大的職業。
在有制度的正規組織中搞補給就已經是一個很吃力不討好的職務(台語俗稱「屎缺」),在災難後幾乎所有組織都是臨時建立要不然就是自外地各自前來的狀況,只能說除了混亂還是混亂。
一般的運輸腳伕跟搬東西的人員倒是還好,如果是負責動腦的人,我建議你準備各種提神飲食還有保肝保胃保健康的產品。
4-4.個人的補充考察:
災難的伙食跟戰爭的伙食最大的不同,是戰爭的伙食支援需求相當明確,規模也有限而且作戰人員相對的吃苦耐勞抱怨少。大規模災難的救援則伙食需求規模龐大種類繁多,還可能面對刁民無理取鬧的各種要求與抱怨。
話雖如此,如果你想幫助一個因為受災而生活窘困的人,供應一餐飯絕對是簡單又實在。除此之外,外地來的專業救難人員跟業餘的志工也是要吃飯的,所以就算對於救災沒知識也沒常識,不知道救災要怎麼救,幫忙運輸、分派或調理伙食,在災難的初期會很有幫助。
5.個人心得的總結
本人有一些參與國軍部隊伙房日常營運的經驗。要靠少數十幾個人煮出數百甚至上千人份的伙食,就算在承平時期而且有專用廚房設備也是力有未逮非常困難的,部隊的伙食難吃而且士兵充滿抱怨,是相當普遍的狀態。遑論是在戰爭或災難狀態之下。
所以,現代緊急伙食的發展,是向捨棄伙房跟調理的包裝食方向在走。
然而以本人觀點,訓練自己成為一個有應付緊急狀態能力的民兵,在二十一世紀現代戰爭或災難中的伙食問題,比起野外調理技術或設備的研發,或是包裝食品的口味調整──更要求像吃飼料般每天吃同樣的包裝保存食依然毫不抱怨的精神力。
就算你完全不會野外調理,但能夠只吃壓縮乾糧或CalorieMate加上些許提供營養的乾燥副食品就渡過十天半個月的話,在野外行動裝備中攜帶糧食的選擇就很單純,這也算是一種強悍。
像是現代西方軍用MRE為了提振士兵的士氣而追求口味多樣化的發展,結果就是增加了整組套餐複雜度,變成大包小包。在運輸、保存跟製造成本上都增加了困難。雖然確實提升了士兵的滿意度,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也可說是現代士兵的精神軟化現象。就跟吉朋抱怨羅馬兵軟弱化的狀況相去不遠。
反向思考,若平日就保有吃粗食的能力,套句蔣百里先生的名言「生活條件和戰鬥條件一致者強」*1,能吃粗食也確實是一種強悍。
之前美國有個徒步環繞阿拉斯加州的狂人背包客,他在旅途各個補給點之間的主食也就是各種餅乾糖果類的乾糧,而他成為徒步環繞阿拉斯加的第一人。
軟弱的現代人本人我,別說是要徒步環繞阿拉斯加那種鬼地方,初次嘗試光是連吃三天的乾糧就精神挫敗了。
雖然是虛構人物,但本人崇拜的精神導師之一相良宗介軍曹平日的飲食生活就非常簡單,身體力行「常在戰場」信念的軍曹平日的主食就是野戰乾糧、肉乾與乾燥蔬菜,麵包也只買豪不夾料的白麵包。
實在人物的話,冬季環境酷寒只能依賴保存食的芬蘭人,有史以來的整個民族飲食生活也是差不多這種水準。在歐洲芬蘭飲食文化被譽為可跟英國人互較長短的難吃,但戰史上的芬蘭人非常強悍。
據說拿破崙在年幼時為了訓練自己成為優秀的士兵,也常拿家裡的白麵包跟窮人交換黑麵包。
總之緊急伙食、特別是乾糧生活的修行之路相當漫長,這世界上還有很多強者。
*1:全句為「生活條件和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者亡」。
------------
補充參考資料:
http://mariawl2014.blogspot.tw/2014/01/ww2.html
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士兵的伙食標準
德軍前線的戰鬥食物跟行軍食物發展是一個捨棄調理的過程。
菜單就算照表穩定供應也實在不怎麼樣,遑論補給時常中斷的戰況。
因為二戰的德蘇戰是史上最惡劣的戰場,打這種地獄仗的士兵是吃這樣就在打了。
如果有疑問說德軍不是打輸了嗎?那跟德軍吃不好恐怕沒太大關係,因為他們的主要對手蘇聯軍的補給狀況時常更差。《臨陣當先論步兵》一書中還花了很大的篇幅在描寫蘇聯士兵超人般的就地取食生存能力。
當然,蘇聯士兵雖然就地取食,但補給沒有糟糕到像二戰日軍在英巴爾作戰中一樣最後全部營養不良路倒仆街而死,後方還是會供給部隊一定的伙食。
對於生死交關的士兵來說最大的樂趣可說就是吃東西,所以當有東西可吃時士兵往往會不擇手段,以致於出現很多脫序或是未經計畫的戰鬥行動。
反過來說,能克服食物的誘惑而堅守原本的作戰本務的士兵,可算是一種高人一等的超人。一戰最後一年德軍發動皇帝攻勢時,許多部隊就因為飢餓過度,衝入協約國軍戰線後方後,完全失控開始四處掠奪食物,以致於原本就有些鬆散的作戰計畫更是完全失去掌握。
雷馬克也是在《西線無戰事》一書中公開記載著他們德軍士兵會為了搶奪法軍的糧食發動攻擊。
我也認識很多人在當兵時才因壓力大跟肉體勞動多,養成吃零食喝飲料的習慣,包括我自己。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