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 vis pacem, para bellum.〞
「若欲和平,須備戰爭。」
~Flavius Vegetius Renatus~

No training people how to fight, is to throw them away.〞
「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Confucius

〝The sword without the scales is brute force, the scales without the sword is the impotence of law.〞
「無秤之劍為暴虐之力,無劍之秤為無能之法。」
~Rudolf von Jhering~

軍事輔助研究資訊社(Military Auxiliary Research Information Agency)的戰爭研究室。
研究戰爭相關學科的民間研究社團。

2014/1/1

心術-蘇洵


心術


蘇洵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音:歲),嚴斥堠(音:後),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游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餘勇,欲不盡則有餘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後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後可以動於險。鄧艾縋(音:綴)兵於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後可以舉兵,知勢而後可以加兵,知節而後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後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音:叫);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於必敗。尺箠(音:垂)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冑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餘矣。

----

心術:運用心思的方法。管子•七法:「實也、誠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謂之心術。」
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麋,形似鹿而體大,亦鹿類。左,在旁也。瞬,目動。
制:判斷。
上義:崇尚正義。
怒士:使士卒振奮。
烽燧:敵人來犯,燃火示警,夜間舉火為烽,白天燔煙為燧。
斥堠:軍隊中以偵察敵情之尖兵。
士不厭兵:士卒不厭戰。
殆:疲乏、疲困。
凡士欲愚:愚在此作為「愚忠」、「愚直」解,意為要士卒頭腦單純專一,依靠主帥,不思其他。
鄧艾:字士載,三國魏棘陽人,官鎮西將軍,魏元帝時,與鐘會攻蜀,別將一軍潛入陰平道(今甘肅省文縣至四川省平武縣左擔山之道)。據三國志•鄧艾傳,鄧艾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鄧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終於到達成都,蜀漢後主出降,遂滅蜀,時為西元二六三年。
縋兵:用繩索懸之使下。
侮:輕視。
嘗敵:試探敵人。
去就:去留。
節:調度。
校:較量。
角:角力。
卻:退避。
陰而養之:隱密而培養。
狎:輕忽。
尺箠:一尺長的馬鞭。
冠冑:頭盔。
袒裼:打赤膊。
烏獲:人名,生卒年不詳, 戰國時大力士,秦國人,與任鄙、孟說齊名。秦武王崇好力士,羅致並寵用他們,皆至大官。孟軻說他力能舉百鈞(三千斤)。
形:形勢力量的表現。

轉錄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7/3/1/n1633390.htm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6%B4%B5
蘇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北宋文學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父子三人被稱為「三蘇」,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佑集》傳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